照片来源:照片网
自今年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以来,备受各界关注。 特别是第三季度实际gdp比去年同期增长6%,9月份cpi比去年同期增长3%。 这样的数据到底应该怎么想呢? 就像一些外国媒体说的“严重停滞”吗? 对于经济快速发展中面临的阶段性问题,应该如何放箭应对?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确定的是看指标变动的做法论,仍然要坚定地重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和观点,科学地运用习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行分解、评价和对策。
实际gdp是最具代表性和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但数据评价绝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另一方面,由实际gdp和cpi合计组成的名义gdp仍有在稳定中前进的势头,中国经济增长率不仅没有偏离合理区间,而且动能也很强,总量依然备受瞩目。 此外,制造业新增订单增加,汽车生产和销售降幅收窄,房地产市场因城市政策逐渐见效,粮食安全形势好转,各种回暖信号也大致构成“见底”态势。 这与其他主要经济板块相反,因为这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期。 另一方面,需要对经济整体加以注意,但不应该局限于gdp和cpi的短期变动。 据学者介绍,只要就业和收入、生态环境和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增速高、低是可以接受的。
首先从就业来看,1097万人的城市新增就业已经基本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从收入来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与经济增长率基本同步。 就业、收入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更是快速发展的潜力。 并且,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战术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质量提升增效、服务业耗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8.7%,铁路货运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1%……综合看这些代表质量和利润的因素,中国经济“严重放缓” 更何况,整体运行稳定、结构不断优化、民生不断改善,都是在明显增加的困难风险挑战下取得的,实际上并不容易。
另外,也请观察今年以来国内外不明因素的增加。 从外因来看,世界正经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慢增长”,周期因素、体制阻碍、逆全球化思潮、地缘政治困境等交织在一起,短期内难以看到复苏的迹象。 从内部来看,财政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不同,面临着不同形式的“两难”压力。 例如,更大规模的减税会给公司带来负面负担,也给地方财政收入带来一定压力的地方专项债务规模在扩大,进度在加快,存在着不妥善安排等问题。 另外,虽然cpi连续上升,但ppi连续下降。 信用投入需要在不大水泛滥的同时,适度刹车,“放水养鱼”,以满足实体公司的迫切需求。 此外,一些外向型民营公司负担沉重,实体经济投资增速受到抑制,信贷资金出现“空周转”现象,动能转换中的新业态存在增长混乱等。 这许多复杂的情况考验着各级管理者在合规条件下的管理能力。
面对挑战,我们要多次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提高忧患意识,沉着应对压力,着力做好“六稳定”工作,把稳定增长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s2/]所谓宏观调控的“逆周期调节”,很难做出相机的选择、均衡的政策和正确的力量。 只要发挥“稳定增长”目标的完全调控力度、程度、效果,扩大比较有效的投资以弥补基础设施的不足,用市场化的方法降低实际利率,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经营环境,推进各方面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人民日报》《2019年10月31日05版》周人杰
标题:“人民日报: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2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