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field.body}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酒店协会(照片来源:人民日报) )。

民以食为天。 一碗饭记录了老百姓生活的每天改善,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巨大变迁。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腌肉”到现在的“肉蛋奶菜”,从“吃饱”到追求“上手”,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70年来舌尖上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我在轮胎工厂工作。 那时,粮食、肉、油由车票供应,饮食也以玉米面、土豆、红薯等主食为主。 ”今年86岁的天津市南开区万兴街道居民吴金香这样回忆道。

“到了60年代,我们家的老板刚上小学,有吃的抱孩子。 最常吃的是玉米面上贴年糕和咸菜,用白开水泡一杯,有时一天一个菜也炒不出来。 ”吴金香说:“粮食不够,带着孩子去地里挖蔬菜,或者捏榆树叶蒸窝。”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食物都很相似,人们对吃饭的期待也很相似。 吃饱了就好了。

“20世纪70年代,我们经常吃土豆、白菜、萝卜这种‘古老的东西’。 改革开放后,粮食、油、副食都够多了。 进入90年代后,农业大棚迅速发展,冬天不囤白菜就可以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了。 这是以前无法想象的。 ”吴金香说。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国人的食谱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统计,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量比30多年前减少40%,肉蛋奶消费量增加两倍,植物油消费量增加近3倍。 “人们的饮食经历了从吃饱饭到好味道饭再到饮食健康的三个阶段,向‘科学饮食、健康饮食’的方向迅速发展。 ’中国酒店协会教育学院客座教授侯玉瑞说。

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的意义也变了。 现在,食物的功能不仅是水果的肚子,还承担着娱乐、文化、休闲等多方面的功能。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餐饮业发展迅速。 从最初的几家国营饭馆到后来的私营饭馆、外资连锁餐饮公司,餐饮领域的繁荣迅速发展给国民带来了新的餐饮选择和体验。

在北京市东城区翠花胡同43号,这里的门面不太显眼,但食客却交织在一起,生意兴隆。 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第一家取得餐饮执照的个人料理店——悦宾料理店。

“新中国成立之初,民间饮食领域迅速发展停滞。 1980年,祖母掀起国家鼓励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开了悦宾饭馆。 ”这家餐厅的第三代郭华对记者说。

现在各地各种特色餐饮店越来越丰富,环境越来越好,支付方式也从现金变成了手机,各种细节都印证了餐饮领域的变迁。 1952年,中国餐饮收入14.1亿元,1978年,餐饮收入增加到54.8亿元。 到了2007年,餐饮收入突破4万亿元大关,达到42716亿元。 2019年,餐饮整体规模预计将突破4.6万亿元。 饮食收入在社会支出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从1978年的3.5%上升到了年的11.2%。

“人民日报解读粮食花费大数据:端稳饭碗,品味变迁”

“年轻人来找儿时的味道,老人去尝胡同的记忆,另一个游客特意去尝地道的北京的味道。 ”郭华氏说,目前餐饮市场多样化,国民在追求健康的基础上,不仅可以品尝美食,还可以品尝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记忆。

在食物非常丰富的现在,吴金香经常对孩子们说:“不要吃太多! 为了健康,必须少吃饭,适当吃粗粮。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无忧,饮食方面越来越强调“限盐减油”、“营养配餐”、“搭配精细”、“科学烹饪”。

吴金香的孙女吴晶说:“我从出生开始就没饿过。 我现在有女儿。 我在进一步观察全家人的饮食健康。 通过粗细和肉的组合,选择料理也有成为有机蔬菜的倾向。 我们真的比爷爷年轻的时候幸福多了,包括国外的海鲜、水果、零食,想吃什么都能买到。 ”

近70年来,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支出明显减少,肉奶等食品支出明显增加。 年,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10.0公斤,比1956年减少36.6%。 人均牛羊肉用量为4.2公斤,比1956年增加1.6倍; 人均蛋类消费量为10.8公斤,比1956年增加2.2倍。

现在,人们有了更多的饮食选择,饮食体验更丰富了。 “在家做饭少一个调味料。 你不需要去超市。 用手机下单后马上送到家里。 想换换口味或者不想做饭的时候,不仅可以在家门前的餐厅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还可以点外卖。 最近也有无人餐厅。 明智地下单,洗脸付款。 ’说着和祖父那一代不一样的吃饭日常,吴晶很兴奋。

“人民日报解读粮食花费大数据:端稳饭碗,品味变迁”

特色餐饮、社区餐饮等新业态快速发展,连锁化、零售化、企业品牌化、在线化等运营模式不断创新,餐饮业进入优质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未来,更丰富、更新奇、更健康的美食正等待着人们的体验。

封面照片来源:照片网

标题:“人民日报解读粮食花费大数据:端稳饭碗,品味变迁”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2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