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79字,读完约8分钟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货物和服务的年进口值均占世界的1/10左右,进口已成为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快速发展大局,坚决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积极扩大进口”,大力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进口关税,增加特色产品进口,首届中国国际博览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以进一步扩大进口为线索,推进外贸行业深入改革优质快速发展,是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当然义不容辞,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世界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成果和改革的红利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立足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大量进口国内紧缺物资和先进技术设备,一方面弥补了资源不足,增加了市场供给,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另一方面,提高技术水平、完整的产业结构,为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进口规模迅速扩大,货物进口从1978年的109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243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5%。 服务进口从1982年的2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39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7%。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认真履行开放承诺,大幅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鼓励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紧缺的能源资源、高质量的消费品和高端服务。 我国平均关税税率从2001年的15.3%降至目前的9.8%,全年贸易加权平均关税已降至4.4%,贸易自由化水平居快速发展中国家前列。 并且,我国加快了服务业的市场开放,扩大了技术服务、旅游、商务服务、金融等服务进口。 年,中国货物进口额为18410亿美元,是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时的6.2倍。 服务进口额为4676亿美元,逆差为2395亿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10.1倍和798.3倍。
快速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供给质量飞跃,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比较有效地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 二是提高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和关键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的质量。 在这两条途径中,进口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促使国内公司实现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化,提高升级改造和创新力,比较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通过进口代表物化资本的高端生产设备、关键零部件、仪器仪表等,也可以利用比较特点深入参与国际分工,提高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质量。 从亚洲“四小龙”等经济区块的快速发展历史来看,扩大进口高水平融入全球价值链,与世界各国合作推动供给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于从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进的关键时期,存在着低水平供给相对过剩、中水平供给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进口与国内产品功能相近、具有一定替代性的商品,短期内可能会降低国内产品的市场份额,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内公司在竞争中增加研发投资,创新经营理念,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通过降低进口关税、进一步推进贸易便利化等措施,以公司为主体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实现更高层次、更高层次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提高我国生产要素和中间投入品质量,扩大高质量产品供给
提高顾客福利是自由贸易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国际贸易中,提高客户福利的首要途径是进口本国无法生产或生产的无价格特性的产品,扩大客户可选择的商品范围,满足多元化的多层次费用诉求,降低消费品的价格,提高消费用户的效用。
目前,我国居民支出正在从以前流传的模仿式、排浪式、生存式支出模式向新的个性化、多元化、快速发展型支出模式转变,针对健康饮食、医疗康复、新闻通讯、文化创意等行业高质量特色商品和服务 但是,国内公司在技术、创意、营销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相当多的商品和服务行业没有比较的特点。 例如,在高级药品、高质量保健品等直接关系到广大顾客生命和健康的行业中,国内产品的技术含量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先进经济区块差距较大; 在文化、体育、旅游、住宿等高质量服务行业,国内公司的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仍落后于发达经济区块。 此外,许多新兴经济体的食品、工艺品、电影、音乐等商品和服务有其自身的特色和特点,也是我国费用市场的重要补充。 去年年底,中国大幅降低了部分化妆品、咖啡机、智能马桶套、婴儿尿布、尿布等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延长了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监管的过渡期政策,今年取消了大部分药品的进口关税,特别是 这些措施符合中国居民支出升级的方向,客户享受更丰富、价格低廉、更方便的进口商品,实际上也对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吸引国外支出回流,提高进口在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贡献有积极的作用,
“二战”后,许多工业化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表明,对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在经济起飞阶段维持一段时间的国际收支盈余,有助于实现外汇储备的快速积累,增强进口能力,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的信心,但盈余规模过大,具有 这是因为,在具备一定外汇储备规模和抵御国际风险能力的基础上,以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长期目标是宏观经济持续健康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长期稳定的国际经贸关系的必然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前,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占gdp比重一度达到近10%的最高点,外汇大幅增加,给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行带来了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积极扩大进口,经常账户盈余占gdp比重迅速降至4%以下的合理区间,比较有效地缓解了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面临的压力和干扰,推动了更加平衡的国际经贸关系建设。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区块、开放型经济大国,外汇储备充裕、风险防范能力强,已经超越了追求盈余积累外汇、推动经济起飞的阶段,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新时期全面开放新框架的重要 习主席在许多国际场合表示,“中国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真诚希望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 通过积极扩大进口,将经常账户盈余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供求平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时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提高跨国经贸关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树立旗帜的重要标志,处理着人类快速发展理念水平的重大问题。 “一点理念,九点落实”。 我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初倡导者,需要用实际的线索落地生根,务实地提出了包括扩大进口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措施,为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主要发达经济区块保护主义逆风汹涌,但许多快速发展中国家仍渴望参加国际分工,通过扩大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在这一形势下,我国高举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旗帜,在联合国、G20、达沃斯会议等多边外交场合呼吁构建开放包容、共同繁荣的世界经济,不仅积极扩大进口,促进我国开放成果和改革的 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宣布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包括大幅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增加人民群众诉求比较集中的特色产品进口、加快加入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定》以及即将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这是我国积极开放市场的重要政策宣言和行动。 中国市场潜力大,前景广阔,预计未来五年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 确保全球商品更顺利地进入国内市场,有利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各国以及非洲、中南美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共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强互利合作共赢关系,共同繁荣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作者公司(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 ) )。
标题:“人民日报:进一步扩大进口是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4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