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99字,读完约12分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周五,证监会将通报年度事件的处理情况。

证监会表示,从整体上看,以前流传的违法案件所占比例仍然很高,操纵市场的案件数量减少,老鼠仓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 年、虚假陈述、市场操纵、内部交易等3类以前流传的违法案件共计203件,占所有立案案件的65%,仍然是第一违法类型。 与“按信息买卖股票”的市场突出问题相比,审计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全年新增内幕交易立案101件,占新增立案案件的32%,比去年同期增长54%。

“证监会披露2017年典型违法范例:“忽悠式”重组、“快进快出”操纵小票”

证监会总结了一些市场的混乱现象。 新闻发布各阶段恶性事件、内幕交易重大事件仍频发,操纵市场集团化、短线“套现”特征明显,新三板、私募行业乱象增多,部分中介机构失序问题突出,造成市场秩序

证监会还于2007年公布了20件该鉴证科典型违法样本(见下文)。 其中包括挑战法律底层者半生不熟的语言操纵上市公司“1001件奇葩说”、操纵多伦股等一系列事件、“突然”重组、市场中介“顶级”处罚相关九好集团财务造假及相关中介机构。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审计部门将继续以防范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为要点,全面严厉打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活动,矫正市场混乱,保护投资者利益,净化市场环境,切实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步稳健

证监会对年度事件的处理情况全文如下

年,证监会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资本市场监管执法的决策部署,按照依法全面严格监管的实务要求,聚焦行业和市场关注,多次专项行动与常态执法相结合,严肃查处在资本市场诈骗、兴风作浪的典型事件

一、事件的整体情况

年,查处部门受理各类违法违规有效线索625条,交易监测发现异常线索占70%,全年新增查处478条,查处率76%; 立案调查312件,立案率为65%。 全年集中部署4批专项执法行动中的54起典型事件,重点打击财务造假、新股爆炸炒股、高转贷非法交易、私募乱象等市场典型违法行为。 每年新增90起重大案件,比上年增加一倍。 全年立案案件335件,比去年同期增长43%,其中移交行政处罚部门审理303件,移送公安机关涉嫌犯罪的案件和线索31件。 此外,每年还增加了157起涉外合作案件,比去年平均数增加了15%。 累计向491名相关人员申请出境限制措施,依法冻结了1亿5500万元的相关资金。

“证监会披露2017年典型违法范例:“忽悠式”重组、“快进快出”操纵小票”

从总体上看,以前传来的违法案件所占比例仍然很高,市场操纵案件数量减少,老鼠仓得到比较有效的控制。 年、虚假陈述、市场操纵、内部交易等3类以前流传的违法案件共计203件,占所有立案案件的65%,仍然是第一违法类型。 与“按信息买卖股票”的市场突出问题相比,审计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全年新增内幕交易立案101件,占新增立案案件的32%,比去年同期增长54%。 随着打击资金管理工作人员背信弃义、好处运输等违法违规现象的力度加大,老鼠仓事件数量大幅减少,从每年29起减少到每年13起。 此外,新闻发布各阶段恶性事件、内部交易重大事件依然频发,操纵市场集团化、短线“盘踞”特征明显,新三板、私募行业混乱加剧,部分中介机构失灵问题突出。

“证监会披露2017年典型违法范例:“忽悠式”重组、“快进快出”操纵小票”

二、新闻披露各阶段恶性违法事件依然频发,财务造假更加隐蔽,新闻披露被滥用非法牟利

年开始调查违规披露事件立案的64件,比去年增加33%,财务造假( 40岁)和不披露重大若干事项) )是第一类型。 一是伪装环节不断延伸,涉及ipo、再融资、并购重组、持续披露等多个行业。 有些在ipo申报前就开始制定虚假计划; 有些在通过评审会后,在取得发行批准书前秘密粉饰财务数据的企业上市后,长时间内被系统伪造。 二是不断重塑虚假方法。 滥用某一领域的优势,寻求领域会计制度与公司会计准则差异的“制度红利”。 也有通过海外企业或依赖海外顾客跨界造假的人。 一些相关人员编造虚假合同纠纷,利用司法判决以支付违约金的方式实施虚假。 三是合并重组违约披露呈虚实趋势。 空在壳牌企业以“名人效应+高杠杆融资”进行并购,没有及时披露重要的进展新闻,也有严重误导投资者的。 一些大股东在控制股权转让的过程中隐瞒实际情况,控制步伐逐步公开,不断“提现”。 四是新闻公开异化为内部交易、市场操作的工具。 一些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者通过控制新闻披露的步伐,利用误导性陈述频繁发布企业转型、对外并购、项目研发突破等好消息,一方面影响投资者的预期,另一方面也影响公司亏损和并购失败的利润空 也有人勾结非法私募机构利用新闻特点操纵市场,或者提前高位精准减持股票从事内幕交易。

“证监会披露2017年典型违法范例:“忽悠式”重组、“快进快出”操纵小票”

三、内幕交易大事件频发,并购重组仍是重灾区,内幕消息一再蔓延,引发事件连锁

内幕交易平均值超过3000万元,7%的案件相关金额突破亿元,超过70%的内幕交易利润、最高利润4000多万元。 内幕消息称,并购重组仍是内幕交易的重灾区,利用高转发、重大损失等业绩类新闻从事非法交易的事件屡有发生。 从相关主体来看,法定内幕新闻工作者的直接交易仍占40%; 内幕消息泄露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知情的孩子到学校校长任职、银行征信贷款人员、市场经纪人、成立公司所在地的党政干部等。 从传播方法来看,网络社会交流工具的普及客观上便于内幕新闻在亲属圈、微信朋友圈、同事圈等众多熟人圈多层次多方向传播,形成了一系列事件。 据统计,25%以上的事件涉及的主体有3人以上,最多7人,被调查。

“证监会披露2017年典型违法范例:“忽悠式”重组、“快进快出”操纵小票”

四、老鼠仓案件数量明显减少,但个别资源管理工作人员风生水起,私募老鼠仓问题逐渐凸显。

年老鼠仓立项数13起,立项数比去年同期减少60%,违法高发蔓延形势得到初步遏制。 据相关行业介绍,8起案件涉及私募基金工作人员老鼠仓,超过了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管理、证券公司自营等此前频发的行业。 从违法行为来看,共同违法事件增多,从个人单独交易变成新闻分享、新闻交流、共谋非法交易的部分老鼠仓与内幕交易、员工违规买卖股纠缠在一起。 从违法性来看,个别工作人员在我打击老鼠仓的特殊行动背景下,依然不收敛,不收手,在接受调查期间也继续犯罪,性质非常恶劣。

“证监会披露2017年典型违法范例:“忽悠式”重组、“快进快出”操纵小票”

五是市场操作立案数明显减少,但集团化、职业化特征明显,“短线保村”情况突出

年操纵市场立案38件,比上年减少17%。 一是参与主体呈现集体化、职业化的特征,组织违法比重上升。 一些利益相关者以投资企业的名义成立了专业交易小组,在资金、设备、操作、决策时派遣了专业人员,频繁开户、注销,单一事件平均证券账户达到95个。 二是股价异常波动会带来快进的负面效应。 由于部分参与主体集中快速拉升股价,导致部分新股价格不合理上涨,市场借势板块概念进行宣传,为其他投资者带来负面模仿,操作方法迅速扩散,积累了较大风险。 通过部分筹资账户引入大量民间资金,加大杠杆作用反复重燃,扩大市场风险,影响市场稳定。 三是操作方法混杂,“短线坐庄”趋势明显。 与一些实际控制人和知名私募合作,借市值管理之名操纵新闻发布节奏操纵股价,或与市场“牛散”合作,与二级市场资金合作连续操纵。 也有综合采用虚假申报、哄抬、尾市封锁停牌等多种方法,在短时间内依次买入多只股票,将短线操作与“套现”交织在一起的。 四是嫁接互联,期现联动,隐蔽性更强。 通过一些内地与香港股市的互联机制,使用多种异常交易方法跨境操纵股票。 另外,协助空期现两市大量建立,发布合同标的利润和利润空的信息,编造不实消息,诱导投资者跟风获利平仓数亿元

“证监会披露2017年典型违法范例:“忽悠式”重组、“快进快出”操纵小票”

六、私募基金行业违法金额巨大,多种违规行为重叠,市场危害加剧

的首要优势之一是涉案金额巨大。 一些私募基金经理通过投资顾问、渠道业务等方法通过结构化产品扩大规模,利用资金特点操纵市场。 挪用部分基金财产,在不同产品之间进行利润输送,许多案件的违法案件超过亿元。 二是作为资金运用的一环,违规现象频发。 一些民营企业与上市公司勾结,内幕交易、新闻操作和违规披露交织复合。 一些私募基金与其他投资机构的工作人员勾结,交换各自管理的基金投资新闻,在交易品种和时机上形成默契,实施利润输送。 有些私募基金多次参与,多次被查封,不悔改。 三是募集资金环节违法方法多样。 普遍推广、不设投资者门槛、保底的承诺表现得最为明显,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分期销售,投资者数量将突破法定上限,积累市场风险,影响社会稳定。 有些私募基金违反了资金池业务,借旧还新,招短,严重偏离了合法轨道。

“证监会披露2017年典型违法范例:“忽悠式”重组、“快进快出”操纵小票”

七、新三板市场违法动机多样,资金占用、违规披露和共谋操作问题突出

年我将对新三板行业立案19件,同比增长14%。 挂牌公司及其大股东与实际控制人、做市商等中介机构关系较多。 事件的优势之一是违规披露、资金占用风险较大。 企业在定期报告、重大若干事项、关联交易、诉讼担保等若干事项上违规披露现象严重。 一些挂牌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利用相关公司包租资金,归还个人债务。 也有通过应收款的坏账准备、库存的降价准备、虚增收入等方法进行财务造假的。 二是实际控制人单独或共谋操纵股价的问题突出。 实际管理者中,有空隐藏利用壳企业参与增资,同期大量采用其他账户买卖本公司股票,制造交易活跃的假象来吸引其他投资者,然后高价减持增资股获利可观。 有些做市商滥用市场地位,与挂牌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合谋,在收盘价阶段抬高价格以操纵市场。 三是违法动机多而复杂。 一家挂牌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目的是操纵本公司的股价直接盈利,一家公司为了进入或维持创新层,一家公司为了谋求更高方向的增发价格,一家公司为了弥补业绩承诺。

“证监会披露2017年典型违法范例:“忽悠式”重组、“快进快出”操纵小票”

八、一些中介机构检查核实不及时,严重丧失执业行为,多次违法多次被查处

年特别活动集中打击专业行业后,每年立案15起调查中介机构违法案件,同比减少40%。 涉及5家证券企业、4家会计师事务所、1家律师事务所、3家资产判断师事务所。 事件的首要优势之一是,鉴定验证过程的“错场”问题突出。 最突出的是不遵守相关业务规则,核实流程流于形式,未制定业务计划,获取的资料证据不充分,稿件记录不完整,倒算报告日期,甚至在检查调查中伪造篡改业务稿件。 二是专家严重“不专业”的情况。 首先,没有保持原有的职业审慎性,项目风险未得到全面有效的判断,对明显的异常情况不够关注,对严重舞弊迹象缺乏怀疑,偏离了执行的基本标准。 有些中介机构在很多鉴定项目上没有勤奋尽责,我会多次立案调查。 最多一个鉴定机构将在两年内立案调查4次。

“证监会披露2017年典型违法范例:“忽悠式”重组、“快进快出”操纵小票”

九、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捏造虚假消息,严重扰乱证券期货市场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对2007年新编造虚假新闻的案件调查增加7起,比上年增长40%,全年分别进行行政处罚1起、处罚1起、公安机关治安处罚和举报线索1起。 一是互联网和新媒体将成为第一传播途径。 虚假新闻从“广场式”的公开流传变成“茶坊式”的社会交流互联网集聚后,传向多个方向网状,扩散速度快,引起股价大幅波动,危害后果加重。 二是违法方法和形式的多样性。 事件从证券市场蔓延到期货市场,新闻种类从个股新闻蔓延到监管政策。 一些财经网站过分依赖自动捕获软件,在新闻审查方面严重失职。 一些知名机构的工作人员背离基本事实,发表高估的研究报告,严重误解了投资者决定估值。 三是行为目的多,是混合的。 有的编造虚假新闻的意图影响市场价格,有的恶意丑化监管形象获取读者注册新闻,有的只是为了传播谣言扩大自己的市场影响。

“证监会披露2017年典型违法范例:“忽悠式”重组、“快进快出”操纵小票”

十、对其他阻碍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违法行为继续保持高压、严厉的态势。 一是继续扩大执法行业。 新增两起交易所债市违法违规案件,主要涉及财务欺诈、违规披露问题。 新增期货市场违法违规事件3起,主要涉及虚假新闻的捏造和市场操纵。 第二,对工作人员的违规情况进行严厉调查。 每年新立案的案件有29件,超过了前两年的案件总数。 第一,涉及工作人员利用他人证券账户违反证券买卖、持有,工作人员私下受顾客委托买卖证券。 三是持股变动新闻违规披露事件数量持续减少。 全年新增立案案件10起,比年( 53起)、年( 30起) )分别减少81%、60%,牌乱象逐渐规范化。

“证监会披露2017年典型违法范例:“忽悠式”重组、“快进快出”操纵小票”

下一步,证监会审计部门将继续以防范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为要点,全面严厉打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活动,矫正市场混乱,保护投资者利益,净化市场环境,切实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步发展

资料来源:证监会公布

标题:“证监会披露2017年典型违法范例:“忽悠式”重组、“快进快出”操纵小票”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5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