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4字,读完约4分钟

◎经记者乡银婵

由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起广泛讨论的除了“三无”的身份之外,还有为获得大奖做出贡献的青蒿素。 但是,《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观察到,虽然中国为世界贡献了7成以上的青蒿素原料,但中国公司在这个产业的竞争力非常有限,利润丰厚的下游部分基本上受国际巨头控制。 另外,中药领域整体呈边缘化趋势,去年批准的新药中中药所占比例仅为2.19%。

““中国神药”青蒿素的不自然:国内药企扎堆上游利润单薄”

那么,面对这样的形势,青蒿素产业的机会在哪里? 中药的机会在哪里? 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随着中国女药物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研究对象的青蒿素也一时成名,被誉为“中国的神药”。

但是,《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观察到,在国际市场上,这种“中国神药”的一半以上不是中国药企的生产,青蒿素产业链的下游也由国际巨头主导控制。 另外,近年来艾蒿叶的价格持续疲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劳动者的信心。 对此,有专家表示,我国将承担全球七成以上青蒿素原料的生产供应,国内制药企业应加大青蒿素国际认证,保障上下游新闻对称性,促进青蒿素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神药”青蒿素的不自然:国内药企扎堆上游利润单薄”

承担世界原料供给的7成

资料显示,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疑难病症,青蒿素问世宣传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感染疟疾,至少100万人死于该病。 目前,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据世卫组织统计,从2000年开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接受了该疗法

““中国神药”青蒿素的不自然:国内药企扎堆上游利润单薄”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青蒿素原料供应基地,占世界青蒿素原料生产供应的7成以上,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有多家从事青蒿素种植的公司,重庆酉阳表示,“世界青蒿素的

“青蒿素产业链包括原料种植、提取、制剂等环节,国内公司大多集中在种植、提取环节,这也是整个产业链利润微薄的部分。 ’重庆市邓阳市青蒿素栽培公司负责人吴克松介绍如下。

根据国家药监总局的数据,目前有青蒿素这一药物相关药品的批准文件53件,16种产品如青蒿素、二氢青蒿素、青蒿酯、青蒿素等原料药和二氢青蒿素片、青蒿素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疟疾的发生地主要是非洲,以购买世卫组织联合全球基金、比尔·梅林达等大基金为主,供应商需要通过世卫组织的gmp认证。 该渠道多数国内制药公司不通,这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起点形成了巨大的对比。

对此,医药分解师甘翔表示,由于语言不通,加之没有专业机构的补助,许多制药企业在申请国际认证时在材料和规章的认识上准备不足,经常“被钉”。 加之我国疟疾已基本消灭,许多制药企业对青蒿素制剂投资不足,国内制药企业尚未占据青蒿素产业链上游。

行业没有协调机制

此外,《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观察到,由于我国青蒿素产业缺乏领域组织和协调机制,产业快速发展持续受到价格周期性的影响,对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造成巨大伤害。 “这些年来,市场价格一直在下跌。 ”吴克松说,2005年,全国各地掀起了扩大青蒿种植的风潮,没有人收购了数千吨青蒿,价格下跌。 2009年,由于原料紧张,青蒿素价格达到每公斤3000元,年上涨到每公斤近5000元。 这个高价行情再次刺激了市场,青蒿素的价格再次暴跌到每公斤2000多元。

““中国神药”青蒿素的不自然:国内药企扎堆上游利润单薄”

对此,甘翔也表示:“原料市场价格下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户的种植信心,不利于领域的长期快速发展。”

对国内企业来说,更大的挑战还在于青蒿素人工合成未来可能带来的冲击。

公开资料显示,几年前,世卫组织资助的半合成青蒿素已经被赛诺菲企业开发成功,用发酵法生产的青蒿素每年形成60吨左右的生产能力。 吴克松表示,人工合成的青蒿素目前存在价格高的问题,但今后有可能与从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不同。

对此,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青蒿素公司今后只有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寻找青蒿素药物的新适应证,寻找新市场,才能保障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幸运的是,目前,复刻医药、昆药集团等药企开始走上青蒿素产业国际化的道路。

标题:““中国神药”青蒿素的不自然:国内药企扎堆上游利润单薄”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7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