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3字,读完约3分钟
◎经过记者李彪
通州的“行政副中心”定位越来越确定。
7月10日至11日,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表决通过了《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快速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规划纲要》要求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规划建设,年取得明显成效。 另外,《规划纲要》确定了北京2300万人口控制目标,“这是必须坚决遵守的最低标准”。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文魁在接受《每日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正式文件中未确定北京市政府搬迁,但将通州确定为行政副中心,意味着北京市政府将大致比例搬迁至通州。
“大城市病”困扰北京
在北京河北省的协同发展战术中,北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仅有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大城市病”问题的内在困扰,也有非首都功能疏解给地区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
京津冀蓝皮书主编祝尔娟教授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推动京津冀协同快速发展的主要难点是北京功能的疏解,这是京津冀协同整体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要落实城市战术定位,处理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高首都核心功能,必须以疏散非首都功能为先导突破口。
郭委员长表示,一年多来,北京围绕落实城市战术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制定实施新的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制止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公司淘汰,推进物流基地和商品市场转移,优化创新资源在周边地区的配置,推进人口管制和
郭委员长认为,疏忽北京的非首都职能,必须反复“控制”和“疏”并重,必须着力于反复市场和政府两手,同时进行反复的疏解和提高。 他强调,对于进入疏解的项目,属地政府都要抱着“娶女”的心态,积极为疏解创造便利条件。 按照北京市计划,去年完成了1200家污染公司的调整退出任务。
除了产业项目疏散外,对于北京来说,控制人口也成为了解决“大城市病”的另一良药。 郭先生表示,《规划纲要》确定了2300万人口控制目标,是必须坚决遵守的一线。
据统计,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8万人。 5年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加了近180万人。
明确以通州为行政副中心
今年以来,北京市政府搬迁到通州成为社会话题。
根据《北京市综合规划( 2004-)》,“为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事业、开展国际交流的必要性,调整优化中央行政办公用地布局。 通过方差与集中相结合,大体上通过土地置换整合,形成分组的、比较集中的配置模式。 在南苑或通州潮白河和北运河沿线地区预留行政办公用地。 ”
今年5月,在北京市重大联席会议上,通过了《澳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范围内暂停若干事项书单》,将澳城镇17个村庄纳入全市棚户区改造范围。 目前,北运河沿线的澳城已经开始搬迁。
《规划纲要》中并未确定将北京市政府搬迁至通州,只明确通州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但文魁认为搬迁可能性较大。
文魁解释说,北京市政府离开城市不仅可以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还可以促进通州地区的高速发展。 在国内,杭州等城市采用这种搬迁方法加快了新区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标题:“北京设定2300万人口上限 通州“副中心”两年内见成效”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7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