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0字,读完约4分钟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中央企业的一举一动备受瞩目。 去年下半年以来,近50家央企踩着准牛市节奏密集启动千亿级定增计划。 而且,随着牛市的进入,央企的大动向不仅如此。
据不完全统计,从年初至今,至少有70家央企出现减收现象,累计减收规模达24.06亿股,相关资金331.83亿元,相当于中信证券去年净利润的3倍。 其中,以中信证券、中国重工、中信国安为代表的“中字头”央企,在减收复盖规模排名前20位的央企中,有12家都是“中字头”的公司。
300亿以上的减产规模
根据过去的经验,牛市经常会引起减产冲动。 另外,这种冲动不仅局限于上市公司的中小投资者和普通财务投资者,控股股东也将在不影响控制权的情况下适度减持。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至少有834家a股企业出现减持,涉及资金2284.87亿元的去年同期,只有543家出现减持,减持规模410亿2900万元,不到今年的20%,出现牛市减持效应。
另外,去年前4个月发生减持的企业主要是民营公司和地方国资背景企业,央企大幅减持较为罕见。 据粗略统计,去年前三个月发生的减持央企只有中国铝业、天虹百货等个别企业,中国铝业当时的减持主体不是其控股股东中国铝业企业,而是财务投资者信达资产。 更重要的是,当时减产的前20家公司中,只有一家中国铝业的中央企业。
时隔一年,这些央企持仓的现象正在改变,许多央企在股价上涨时加入减持团队,许多央企控股股东仍是减持的主力军。
今年1月13日至1月16日,中信证券控股股东中国中信企业减持企业股份为3.16%,相关资金约10亿元。 那时,中信证券经过去年11月下旬以来的暴跌行情,中国中信企业几乎减产至最高价位。
与中国中信企业的操作方法一样犀利的是中国重工控股股东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后者和实际控制的大连造船厂集团和渤海造船厂集团今年一季度减持了中国重工5%的股份。
第一季度中国重工的股价不是今年以来的最高区间价格,但当时是历史最高区间价格。 他表示,4月以来,由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合并传言加剧,以及中国船舶重工股价再度上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持续减持的可能性。
另外,五矿集团、中粮集团等中央企业集团今年也间接减持过旗下上市企业的股份。 例如,五矿稀土控股股东五矿股份自1月下旬以来分成两组减持企业股份,涉及7亿多资金。 中粮屯河今年4月下旬,中粮集团减持3000万股、2409万股,涉及资金8.11亿元。
混改仍然是年度大戏
当然,在央企股价上涨期间实施高位减持的主体不仅是控股股东,普通财务投资者也将获得减持的机会。 中航机电2月从华融资产减持1155万股时,中材国际今年4个月前第二大股东石河子中天股权投资公司(有限合伙)累计减持5466万股。
据统计,今年发生股东减持的央企共有70家,接近去年的年数,以套现规模331.83亿元计算,每家央企套现规模约为4.74亿元。 其中,中信证券、中国重工、中信国安等20家央企减收复盖规模达到308.05亿元,占70家央企总减收规模的92.83%。
与普通民营上市公司不同,央企可观的减持不仅是资金回收的需要,也是控股股东层面甚至国务院国资委层面的战术要求。
以中国重工为例,作为该企业控股股东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减持股份必须遵守转让国有股东持股的相关规定,规定时间内减持规模通常在5%以下,部分央企控股股东约定在未来12个月内减持率在2%以下。
需要指出的是,中央企业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一般超过30%,个别企业超过5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情况是,减持后仍持有中国重工52.7%的股份,作为绝对控股股东的中海在迅速发展控股股东的中国海运集团4月减持1.24%的股份后,仍持有中海迅速发展的38.54%的股份。
换言之,央企控股股东乘高位减持企业股份,不会大幅稀释或丧失控股权,也不会改变企业在董事会中的强势地位。 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的深入,中央企业高位减持,客观上是为混合制改革铺路。
一位证券公司相关人士表示,混合制改革最基本的途径是降低央企集团持股比例,引入多元化社会资本,高位减持不会比较有效地流失国资,有利于混合制改革的实施。
标题:“70家央企遭高位减持 密集套现332亿元”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8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