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066字,读完约13分钟

原标题:汶川彰显“中国精神”

五年了。

担架上的“敬礼人偶”郎,长高了一头以上。 “可乐男服务员”杨彬成了汽车美容店的老板。 在地震中断腿生存的刘岗均担任绵竹市汉旺镇青红社工中心的副主任,是家里开设的便民超市,被称为“梦想起飞”。 在大地颤抖中出生的人偶们,已经进入幼儿园,开始练习防震逃生。

各有不同的灾难境遇,同样萌发的前进力,定格的,是眼前绽放的笑容。

时间的流逝。 五年前,汶川、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地震,是一次突然的大考试。

部署救援“分秒必争”、群众“百日攻坚”、恢复重建“千日奋斗”、快速发展振兴“万米跑”……党中央大力领导,全国党政军民大力支持,四川齐心协力提出重建答卷。 家里有房子,家里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提高,经济快速发展,生态改善。 放眼四川,西部经济大省正在坚定地走向全国经济强省。

回顾汶川,铭记来路。 这一人类抗击特大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恢弘篇章,见证了中国坚实的砥柱、制度特征不竭的力量,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强大动力。

从那一刻开始的这五年间,从悲壮走向豪强的汶川,诠释着某政党庄严的宣言。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渡过灾难,鼓起勇气,这份自信一直很沉重。

生命至上,尊重科学。 举国上下协助科学救灾,直到群众的志向变成城市科学的重建,科学的快速发展始终是勾结在一起的

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强震,唤醒了国民五年前的记忆。

在救灾危急关头、灾后重建关键时刻,中南海与汶川、芦山相距0公里,党中央排在后方,中央领导灾区,亲临一线。 人民子弟兵突然出征,各路力量猖獗,白天使奋勇负重,13亿爱心洋溢。

从汶川到芦山,高举生命至上的旗帜,科学救援的理念深入人心。

“以拯救生命为主要任务,千方百计救助受灾群众”、“科学救助,将伤亡降到最低”、“首要任务是救人,留住黄金救助期,一刻也不能停止”……画面定格,强烈声响。

拯救生命,分秒必争; 过渡性安排刻不容缓。

经过汶川这个角色,中国从灾害中积累了经验,健全了法规、完整的机制。 汶川抗震救灾建立的“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合作”救援工作机制、实施的“就地、邻里、分散”部署方针等为芦山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了重要经验。

芦山地震发生强震只有十分钟,成都军区和四川省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 震后不到30分钟,四川省启动了应急预案,第一指挥队赶到灾区第一线。

第一时间,救援力量再次集结,社会资源再次聚集,爱的热潮再次涌动。

更加珍惜生命,让救灾应对更加有力有序,社会心理更加成熟合理……

回顾汶川,铭记来路。 要解决巨灾后重建这一世界性难题,就必须反复科学重建,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计划。

汶川灾区的重建从一开始就重视整体规划、科学统一。 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多次全域规划,开放规划,高起点规划,突出特色。

在今天汶川地震的灾区,有一道无形的伤口。 新村庄融入田园风景,新市镇欣欣向荣。 这个“新”不是直接复制,而是重生。

在复兴后的灾区,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震前水平,可持续快速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灾区多次依法重建,廉洁重建,经得起历史检验。 质量作为生命线勾结整个过程。 在灾区大规模的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以震源地映秀镇为首的重建成果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芦山,也是汶川地震的大灾害县。 与灾后重建住宅的损坏问题相比,四川省住建厅总规划师邱建表示,抗震设计标准为“小地震不坏、中地震可修、大地震不倒”,根据专家调查的初步结果,重建项目经受住了考验。

异口同声地援助建设:“一省帮助一个灾区,举全国之力,加速重建恢复。” 这种恢复重建中的制度创新,在我国抗灾史上尚属首次。

来自山东—北川、广东—汶川、浙江—青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中东部地区的19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区和陕甘重灾区组成一对,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向省市派出得力干部和专业技术力量,投入财力物力,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特点,支持建设输血与造血并重、软硬结合、当前与长期并重、重建与快速发展、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建设特色农业

以对口支援为契机,四川和援建省市建立了更加紧密的长时间合作机制,推动了援建向合作、对口向全面、重建向快速发展的深化和转变。

回顾汶川,从那一刻起的这五年里,科学救济、科学重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专项检阅,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综合国力的专项检阅,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专项检阅,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力量的

有学者评价说,在巨大地震灾害的巨大破坏力面前,中国执政党表现出卓越的“领导力”,中国政府表现出一流的“组织力”,中国军队表现出顽强的“战斗力”,中国人民表现出高尚的“互助力”,举国上下强大的“凝聚力”。

民生优先,安民富民。 家家有产业,家家有就业,满足群众是最高要求,以人为本理念始终勾结

安昌河蜿蜒而流,永昌镇展现出秀姿。

这里是北川新县。 永昌街道两旁,行政服务中心、商业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医院、学校一应俱全。 夕阳西下,北川人在安昌河畔、禹王桥旁散步,享受茶点; 在“香蕉”商业街的广场上,成群的人们跳着羌族的舞。

“在禹王桥上喝茶,在巴拿巴大街上跳沙朗舞”。 新北川的生活,平静宜人。

这种温柔和舒适,让我放心地搬到“科学布局、高度防卫”的新居,满足于“家家都有产业,家家都可以就业”,“学到东西,成为医生,永远都能养活自己”

救济是拯救人民,重建必须是为了人民。

如何稳住群众,切实保障民生,切实建设灾区? 大众的满足是最高的要求,大众的认同是最硬的标准。

回到汶川,记住来路,以人为本,多次优先民生。

党的内心与民意同步共振:从全力实施生死大营救,到紧急救治转移伤员,迅速开展二次灾害防治,确保大灾后无大疫,解决灾民安置问题,四川省及时安排了数千人的紧急安置、转移安置、340万学生的复学课。

通过扩大就业、安全温馨的过冬、扶贫、安置失地农民、保障“三孤”人员、统筹推进残疾人康复、再生育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灾区可持续快速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四川妥善处理了20万失地农民异地安置工作,帮助170多万灾民就业,帮助受灾家庭生育3410个孩子。

民生设施的“短板”在重建中“延伸”。 几千年来无农房建设标准、无设防的历史改写,使学校、医院建成了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地方。

通过落实社会保障补贴、岗位补贴、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措施,四川灾区将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促进就业创业。 早在9月,灾区99.9%的家庭就至少实现了一个人的就业。

灾区还建立了几所社会福利院。 在地震中房屋倒塌,失去女儿的李新觉老夫妇,在什邡市社会福利中心度过了晚年。

每天打牌,下棋,跳舞,健身,每天也很充实。 治愈老人的伤口是福利中心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照顾。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家福利院选用了节能保温的建筑材料,室内冬暖夏凉。

让灾区人民安心舒适,不仅是服务保障设施的大幅改善,也是为了人民、便民、利民的社会管理和建设理念,同步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2008年6月7日,都江堰市首次邀请峨乡盘村600多名村民参加重建大会,讨论“用什么方法重建”。 这样的村民大会多次在峨乡12个村子举行。 最终,全乡3425户11470人选择了“统一建设”,占全乡农村户数的94.5%。

都江堰市规划局负责人表示,规划设计前,设计部门深入到村组农户和群众的信息表达中。 初步计划草案公布后,采取村组公示、群众评议的方法广泛征求意见,并征得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同意后实施。

“开放的重建”将使重建之路更加畅通。 所有重建的小区、所有村落,从布局、布局到房屋结构,都打上了民意的烙印。

受灾者不仅住在新房子里,还进行了致富的好方法。 即使走在深山里,“村子里有主导产业,家家有富裕的门路”、“富裕的道路,少不了一条”……

“三月的樱桃、五月的枇杷、六月的李子、七月的梨、九月三十日还有柿子、冬天还有猕猴桃”这句话印在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村民陈云高的名片上。 “北川越来越有名,来我们寨子的游客越来越多,吃着观光饭,越来越有味道。 ”

结合水果产业和旅游,迅速发展了石椅村的农家乐。 去年,这个328人的村子,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住在新房子里,过得很好。 “请再来这里。 一定有惊喜。 ”回答者的话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憧憬和自信。

产业的支撑是迅速发展所必要的。 化危机为机遇,优化结构,推进四川经济地图重构,转换方法主线串标始终

去年11月29日,被称为“震源生命线”的映(秀)汶(川)高速公路开通。 这是四川藏区第一条高速公路,从西南、西北出入四川,也是通向周边藏区的重要通道。

遭受了世界罕见的巨大灾害,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四川民生事业没有错,经济快速发展也没有错。

不仅会引起误解,还会高效运转。

恢复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促使四川经济绘制出“防滑高速化——恢复生根——高位追求”的强劲曲线。

重视快速发展型重建、功能恢复和跨越式提高的统一。 如果重建的产业还是落后的产业,不仅难以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还可能成为新的重担。

年8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四川省政府正式出台《汶川地震灾区快速发展振兴规划(年)》,“产业快速发展振兴”是《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回顾汶川,产业领先、快速发展,灾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升级走重生之路。

东汽企业在地震中受重伤,308名员工遇难,1000多人受伤,直接损失27亿多人。

泰山不弯腰”,顽强拼搏的东汽,当年实现了计划产量的88%,产值同比增长13%。

异地重建已成为东汽人眼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快速发展方式的独特机会。 新基地的生产布局使用产品部的集中大体,打破原有汉旺基地的生产结构,形成简洁平稳的物流过程。 截至今年3月,东汽累计发电设备产量达到3亿千瓦高峰。

从以前流传下来的特征中隐藏着持续的危机; 急速发展的困境,孕育着突破的先机。 德阳市决定,通过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新闻化技术的改造,加快提升原有传承的产业,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上升。

四川以产业重建为灾区快速发展振兴的基础,结合产业恢复和结构优化、快速发展转变,培育特色产业,增强灾区快速发展能力。 566户以上规模的地震损害工业公司恢复生产,及时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恢复和新建了几个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快速发展区,引进了重要的产业项目和特色公司,成为灾区快速发展的新亮点。

近五年来,四川省结构调整和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 实施强省战术,工业规模跨越万亿元阶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 战术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1.8%。 三次产业的比重从2007年的19.2∶44∶36.8调整为年的13.8∶52.8∶33.4。

夯实基础,长期受益。 重建中,四川拟建设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要项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回顾汶川,当时困难重重的开通保通的“生命通道”已经变成了通行之道。 灾区相继建成6条高速公路,四川人民期盼已久的“蜀道通”逐渐成为现实。

经过积极布局和配合,四川规划实施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主体骨架正在形成,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和开通距离均超过6000公里,跃居全国前列。

回到汶川,迅速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融入灾后重建全过程,进行生态重建,也是人类美丽的巴蜀。

地震前的水磨镇是阿巴州的主要工业园区,有高耗能、高污染公司60多家,污水横流,粉尘飞扬。 重建后的水磨只保存了环评排放量全部达标的5家公司。 现在的水磨、清流潺潺、亭台楼高殿、川西民居古朴典雅,被评为“世界灾后重建规划设计的最佳案例”。

汶川地震后,四川地区总产值4年翻了一番,突破2万亿元,人均产值超过4000美元。 地方公共财政3年翻番,突破2000亿元,“吃饭财政”实现了向“快速财政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既有量的扩张,也有质的提高,西部经济大省正向着全国经济强省阔步前进。

目前,芦山抗震救灾工作已从应急救援过渡到过渡性配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已启动。 从房子被破坏的瞬间开始,重建房子的憧憬就产生在灾区人民的心中。

看着汶川,记住来路,计划灾后重建的芦山,并不孤独,也不不安。

“中国人民只要齐心协力奋斗,一定能渡过灾难,重建家园,让灾区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 ”

强烈的声音从耳边掠过,蓝图慢慢展开。 这片土地沐浴着阳光,展开了希望,巴蜀的孩子们感恩,绽放了梦想。

标题:“汶川地震五周年:巨灾重建 五年回眸”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9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