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51字,读完约5分钟
记者陈先生来自安徽合肥
来自安徽省住建厅的通知向安徽全省62个县(包括6个县级市) )注射了“鸡血”。
根据《关于开展县级中等城市建设事业的通知》,安徽省将在全省范围内选择20个以上有实力的县建设县级中等城市,各县可于7月15日前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报告“竞争上岗”。
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城市化进程加快。
安徽省政府官员表示,与周边省份相比,小城市建设是安徽城市体系建设中薄弱的一环,目前安徽许多县在人口规模、经济活力等方面具备中等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备齐短板
当空城、“睡城”浮现在各地时,城市规划者的神经也越来越敏感。 对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处于后发水平的中部省份安徽省来说,必须保持城市建设的热情,并抱着更加慎重的心态。
“我们并不是在进行建造城堡的运动。 ”昨天( 6月28日),在接受《每日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参与制定该计划的安徽省住建厅副总工程师高冰松说。 在她看来,20个中城市建设计划的出台,是因为缺少小城市成为安徽省莫名的“饥渴”。
“在计划公布之前,我们考察了安徽省城市体系结构的状况,认为目前安徽的城市化主要有两个‘不足’。 ”她表示,一方面缺乏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随着合肥行政区划调整、产业实力增强、以芜湖为中心的滨江都城市群的形成,这一差距得到了填补。
高冰松所说的另一个差距是,安徽省缺乏小型城市。
“将巢湖调整为县级市后,安徽目前有6个县级市,加上城市体积小的地级市池州和黄山,再怎么算也只有8个小型城市。 ”据高冰松介绍,其他14个地级市的人口规模都超过50万人,已经属于大城市范畴。
在与安徽省相邻的浙江和江苏省,县级市分别为22市和25市。 中部省江西省的县级市数量也达到了11个。
“从一个省份来说,特大城市、大中城市、小城市只有适度比例,才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互动。 》安徽省快速发展研究中心《决定》杂志副主编张道刚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说,小城市不足,大城市缺乏拉动城乡的环节,影响经济辐射能力。
安徽省本来就存在小型城市建设薄弱的结构矛盾,“更重要的是,在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方面,安徽省已有20多个县具备中等城市建设的基础。” 高冰松表示,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产强城弱”的局面越来越突出。
根据年的统计数据,安徽省63个县中,县人口15万以上,占县数的一半以上。 肥西、肥东、长丰等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超过300亿元和200亿元,位居全国百强县和中部百强县之列。
实际上,这次该省住建厅发布的“通知”中,对申请建设中等城市的县域也有条件制约。 其中,年末,县城建设区的常住人口需要达到约10万人以上。 近两年来,在省政府县域经济分类考核中排名靠前或靠前; 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建设的主要指标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依法将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等。
皖北
除了扩大小型城市规模、完成城市体系外,建设安徽省20个中等城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振兴皖北。
年,安徽出台了《皖北地区“十二五”快速发展规划》。 根据该《计划》,全年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亿元以上。 官方资料显示,计划公布前,皖北地区总人口3633.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53.5%。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102.2亿元,仅占全省的33.5%。
虽然各县的申报工作还在进行,但高冰松确定:“建设县级中等城市很可能将重点放在皖北地区。”
皖江城市带是该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根据安徽省发改委皖江办公室统计数据,皖江示范区8个市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28.6亿元,增长14.4%,比全省高出0.9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1685.7亿元,增长27.7%,占全省的64.3%; 进出口总额为279亿8000万美元,增长27.3%。
皖北地区与皖江地区相比,城市布局差异较大。 皖江地区城市集聚度高,特别是沿江城市密度大; 皖北市布局比较均衡,没有特别强大的中心城市。
以阜阳为例。 当地户籍人口已超过数千万,但受水资源的限制,不容易迅速发展成合肥这样的区域性特大城市,需要中心城市与周边县联动,发挥经济中心作用。 “所以,皖北的经济增长必须采用非常点式的快速发展模式。 ”。 高松说。
“在县级中等城市的要地部署皖北,正好成为皖北振兴的重要线索。 》《决定》杂志副主编张道刚也被记者拆散了。 皖北人口基数高,全国第一人口大县临泉人口规模突破200万人,且人口向县转移意愿强烈,如果放开相关政策条件,县人口集聚速度将非常快。
从另一个角度看,“皖北走城市化推进工业化的道路,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人口集聚,也可以吸引产业集聚。 ”高松先生说。
但是,如何不使单纯的土地城市化,摆脱从“干净”到“寒冷”的怪圈,是安徽省面临的挑战。
标题:“安徽“造城”补缺城市化”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10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