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636字,读完约19分钟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最近,西方媒体又发出新论调,主张中国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扶贫将导致经济增长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这种论调反映了非常古老落后的快速发展理念,表明他们完全不了解中国新的快速发展理念的意义。 那么,中国为什么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因为环境保护和扶贫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论调并不成立。 本期请几位专家给出分解答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划了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景和路线图。 持续推进经济结构升级,实现更可持续、更包容的优质快速发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 综合评价,我国具备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条件。
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经济快速发展报告》首次是“中等收入陷阱”,在小经济板块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未能持续提高或倒退,顺利而稳固地成为高收入经济泡沫
要正确理解“中等收入陷阱”,首先需要了解世界银行对各经济区块收入水平的分类标准。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银行在发布的世界快速发展报告中对各经济区块进行了分类,但当时没有明确固定的分类标准,大致参照技术水平、收入水平、经济体制等,将各经济区块分为工业化经济区块(当时的经合组织成员)、快速发展中经济
为了便于分解,从1989年开始,世界银行以人均平均国民总收入为唯一依据,制定了一系列门槛值,对快速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 即,以1987年美元计价的人均国民总收入衡量,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经济区块,介于1941美元至6000美元之间的为上中等收入经济区块,介于481美元至1940美元之间的为下中等收入经济区块,之后 由于物价水平上升和下降,门槛线并不像人们稍微想到的那样直线上升,而是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和下降的可能性。 例如,年高收入的门槛值依次为12615美元、12745美元、12735美元、12475美元、12235美元。
实际上,根据物价调整门槛线,但是扣除物价因素后的门槛线的“真实水平”是相对固定的。 由于全球经济整体快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长期来看,高收入门槛线占全球和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的比例有所下降。 20世纪90年代初,高收入门槛线相当于美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的30%左右,年相当于后者的22%。 同期,高收入的门槛线也从世界人均国民总收入的1.8倍左右下降到不到1.2倍。
另外,用于划分各个发展水平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两者不是概念,不能混淆。 国民总收入包括四个部分。 工人报酬、资本折旧、资本报酬即利润、政府收取的间接税,即公司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的收入。 人均国民总收入用于衡量整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平。 居民可支配收入仅指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数值上明显小于人均国民总收入。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跻身高收入国家之列,从直觉上来说首先是经济增长的问题。 那么,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我国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前景如何?
1996年以前,我国属于低收入国家,1999年牢固地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年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5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分别相当于对应年高收入门槛值的4.3%、5.8%、10.1%、16.4%、35.4%、67.5% 可以看出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向高收入门槛值的收敛速度几乎是指数函数的。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保守预测,我国在未来几年有可能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 第一,世界银行公布的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8260美元。 第二,我国假定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均国民总收入增长率维持在6%的水平。 第三,假设2007—年高收入门槛线因物价因素年均上涨0.98%,今后门槛线将以1%的速度上涨。 第四,假设我国今后的物价涨幅为年均1%。 第五,假设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保持在1美元兑6.7元人民币。 综合这些假设,我国在2023年可以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这个预测的假设条件可能与未来现实情况不同,但在各种假设条件的组合下,我国2030年进入高收入国家是很平常的事情。 年我国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后,花了13—20年成为高收入国家,这与过去30多年间相继成功进入高收入阶段的国家经验相一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预计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将明显超过高收入门槛,稳固地处于高收入国家行列。
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转移,直观上是经济增长的问题,但实际上涉及到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 只有处理好这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实现优质快速的发展,才能顺利巩固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这涉及三个重要任务。
继续推进技术和产业升级。 我国的人口规模堪比一个大陆,这样巨大的经济区块能够容纳的技术和产业谱系非常广泛。 在这广阔的技术和产业谱系中,我国目前只有少数行业处于世界比较领先的位置,也有许多行业,如机床、配套装备、核心零部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材料等,与技术前沿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缩小这些差距,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未来中高速增长的源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快速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要部署。 实行这些配置,将使我国的技术和产业不断向新阶段发展,进而在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减缓的背景下,进一步拓展非农产业内部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的配置空之间,实现优质快速的发展
缩小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提高社会流动性,实现更全面的快速发展。 根据国际经验,缩小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是成功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必要条件。 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很多,有个人能力、努力程度、风险偏好等原因,这是合理的,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但是,也存在不合理、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原因,在我国看来,一些税收不合理、一些体系因素不利于保障农民权益、一些城市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一些人违法谋利等是首要原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机会均等、改善初次收入分配结构、履行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三个方面提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可行对策。 要落实这些措施,不断改进宏观经济政策,合理商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使收入差距和富差达到比较合理的水平。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快速发展的环境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质量差,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日益高涨。 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如改善大气、水、土壤质量的措施等,将提高经济社会运行价格,抑制高污染高排放领域的投资活动和生产增长,而生态环境监督措施将促进绿色环保技术的开发和扩散,从而也有助于经济增长。 研究表明,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已经出现,未来经济增长和污染排放将脱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快速发展绿色金融,扩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推进能源生产和成本革命,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落实这些布局,建立充分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是我国对高收入国家的内在要求。
综合来看,处理这些结构性问题,不仅会拉动经济增长,还会为经济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和社会条件。 更重要的是,这些结构性目标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经济快速发展问题中应有的意义。
当然,即使我国顺利跨越了高收入的门槛,但在高收入国家中依然处于低收入水平,要吸取其他国家的教训,向战术和政策失误导致的收入水平绝对意义上的中等收入倒退,或者相对意义上的“逆水而行,否则就会后退” 必须保持比其他高收入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持续提高快速发展的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推动技术和产业升级,以保持比其他高收入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
中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生活在世界高收入经济区块的人口比例将从现在的16%倍增到35%左右。 届时,10亿以上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将得到大幅改善,不仅将为其他50亿以上中低收入国家的人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之间和更丰富的技术来源,还将为这些国家提供越来越多的中国经验,从而推动自己的快速发展过程 这将是中国对人类快速发展的巨大贡献。
(作者)林毅夫刘培林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 )。
年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国外媒体不时提出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论调。 但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各方面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果、人均国民总收入迅速上升的铁的事实面前,这些论调并未自取灭亡,被中国经济学家评价为“无可辩驳”。 前几天,一家西方媒体又抛出了一个新论调:经济增长、环境保护、扶贫之间存在矛盾,中国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扶贫,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这其实是个奇怪的想法。 事实上,统筹推进环境保护、点对点扶贫、经济增长,不是阻碍我国快速发展,反而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动力。
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方向相同。 中国所具有的新的快速发展理念的一大价值追求和实践指向,是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不能并存的观念迟早会被历史淘汰。 习大大同志提出的“绿山河不过金山银山”的快速发展理念打破了绿山与金山银山对立的认识误区,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迅速发展生产力。 目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绿色快速发展理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深入实践,生态环境特征已转变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特征。 近年来,各地政府坚定落实中央提出的统筹推进稳定增长、促进改革、调整结构、惠及民生、防范风险的各项事业要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中国
扶贫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正确的脱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扶贫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 我们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消除贫困的增长,消除贫困的过程也促进经济增长。 一方面,经济增长为消除贫困提供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消除贫困可以提高社会整体支出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从实践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例如,产业扶贫通过产业快速发展来推动脱贫,促进快速发展,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同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环境保护和扶贫相协调。 贫困地区多为生态脆弱区和生态保护区,曾有“保障温饱”和“环保”的困境。 在新的快速发展理念的引导下,这些地区因地制宜建设特色生态扶贫产业体系,以生态扶贫推进精准扶贫,实现产业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形成了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局面。
环境保护、点对点扶贫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将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论从理论界的讨论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来看,我国的经济前景都非常光明。 我国经济韧性高、潜力充足、回旋余地大、宏观调控科学高效、供给侧结构改革措施有效、成效显著、能比较有效地防范重大风险、抵御外部冲击、长期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表明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信心。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我们将大力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快速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统筹推进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在我国经济实现优质快速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顺利实现“中等收入陷阱”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践表明,中国不仅能为世界提供增长动力和快速发展机会,还能为世界贡献先进的快速发展理念和快速发展经验。 新的快速发展理念和绿山河无非是金山银山、精准扶贫等,是对世界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理念和实践。
(作者:张占斌作者是国家行政学院经济系主任)。
进入新时代,贯彻新快速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是在解放社会生产力和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牢固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战胜贫困攻坚战,推动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与全国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统筹推进环境保护、精准扶贫、经济增长方面,中国的理念具有先进性,中国的实践具有独创性。 可以说,环境保护和扶贫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秘方,对促进创新驱动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在新快速发展理念的引导下,环境保护在我国政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性明显提高,环境保护比经济大开发更具有政策顺序上的优先性。 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都需要。 反而是绿山,不是金山和银山。 但是,尽管如此,也不应认为为了环境保护必须牺牲经济增长。 其实,如果没有经济增长、工业化不发展,就无法长时间有效地保护环境。 例如,如果没有现代能源工业,人们就必须上山砍柴。 怎样才能保持绿水青山? 如果没有以强大工业为基础的国土整治能力,如何才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源流水利? 相反,如果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 因此,强调环境的重要性,绝不是不经济增长,而是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如果搞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可以进入经济持续增长—增强环境能力—提高环境质量—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 协调好两者关系的关键是,摒弃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不可兼得的落后观念,以不断创新的快速发展理念,着力保护环境,并使环境保护有助于产业调整、技术提高、鼓励创新
从调整产业来看,必须按照生产和成本清洁化的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这不是抑制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是用“零增长”来消极保护环境,而是将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公司的生产限制停产关闭,将环境友好型产业和公司纳入更大的快速发展空之间, 经济的迅速发展史表明,只有不断提高和优化产业结构,才能比较有效地利用和节约人类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土地和水源。 否则,早期的自然资源不可能为数十亿人口提供生存条件。
从技术的提高来看,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基本方向是以更先进的技术,特别是环境友好的技术实现经济增长和优质的快速发展。 (/S2 ) )环境友好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在巨大的增长(/K0 ) )之间,可以形成有前途的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体系。 各种科学成果和高新技术在环保行业的运用和快速发展,将改造和提高原有传承的产业,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促进经济的强劲增长。
从鼓励创新出发,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可以鼓励公司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s2/]我国实践表明,节能减排要求的逐步提高并不损害包括资源型产业在内的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是促使技术的提高和技术路线的转变。 环境保护政策的创新激励效果越来越明显。 环境保护引起的改革热潮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促进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优质快速发展阶段过渡的非常积极的因素。
我国的实践表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扶贫脱贫战术的实施,有力地将经济活动的动能推向基层,渗透到经济区块的“毛细血管”和“细胞”中,特别是较有效地激活了经济快速发展滞后的“老、少、边、贫”地区的创造性经济活动,降低了收入。
另外,应该看到扶贫的过程不仅是物质交流,也是思想交流,可以极大地启发民众的智慧,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树立现代观念,带来创新的灵感,早日形成新的生产力。 我考察过某个地区。 一家公司为了将电子商务扩大到广大农村内地,连续举办网络运营和电子商务培训班,很快形成了区域性创业热潮,使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成为开展电子商务的特色地区。 该地区许多电子商务经营者将当地产品销往全国和国外,大大提高了当地投资的吸引力,促进了规模化生产。 在另一个地方,电子商务下沉到农村,不仅激活了当地传来的产业,还将工业设计、视频拍摄、软件编程、媒体广告、仓储物流、包装保鲜、金融服务等各种生产性服务业与当地产业 可以说,只要比较有效地启发民智,就能使一些贫困地区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宝地,形成独具特色的经济增长极。
扶贫对经济增长的另一个积极作用是扩大市场空之间。 实现更大的包容性是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 经济包容性的首要表现之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就业、具有购买力的诉求不断增加。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推进,可以大幅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大幅提高经济体系的包容性。 可以说,每当实现贫困阶层的脱贫,通过增加可以更有效诉求的“蛋糕”,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相应地扩大了新的空区间。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环境保护和定点扶贫在国家政策目标优先次序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实际上改变和优化了公司确定的选择环境,提高了环境保护、定点扶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兼容性。 选择环境的配置既是制约,也是路径引导。 在当前新的选择环境下,公司必须更加重视提高供给质量和技术路线的先进性,更加重视将先进的技术和经营活动下沉到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将越来越多以前传下来的产业和以前传下来的技术与先进技术特别是互联网联系起来融合起来 对和平贫困地区进行创新援助和点对点援助,环境保护、扶贫和改革创新创造相结合,特别是进行制度创新,将“输血”机制转变为“造血”机制,在大幅改善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经济增长和质量迅速 另外,进行扶贫的公司自身也可以扩大业务范围和市场空之间,获得更大的快速发展。
事实上,不仅有许多具体例子说明了环境保护、点对点扶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兼容性,从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近年来已成为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而且这些地区从其他地区的经验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 总之,中国丰富的实践表明,只要政策得当、措施到位,环境保护、点对点扶贫、经济增长就能形成相互比较有效促进和激励的关系。 其关键是由创新引导,通过创新使三者形成健全的相互关系。
要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精准扶贫、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共进,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形成有激励效果的体制机制,通俗地说就是“正确激励”。 只有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上提高激励方向,才能形成创新的推进局面,环境保护、点对点扶贫、经济增长才能实现与目标的兼容性和行动的兼容性。 这样,鼓励环境保护,支持脱贫,才能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努力相协调,方向一致,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强大力量。
(作者(金碚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来源:人民日报照片来源:照片网)
标题:“人民日报:中国何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5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