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208字,读完约13分钟
经记者金喆从广州、珠海、深圳出发
有人指出,治病救人的医疗器械中隐藏着惊人的暴利。
最近,在《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近一个月的访问和调查中,多位受访医院和维修人员表示,将进口医疗器械整体设备全部分解为零部件,按厂家提供给各医院的零部件价格合计,其总额比整机估计高数倍,甚至超过10倍。
“在汽车这种大众化的市场领域存在的零对比度问题,在更冷、更精密的医疗器械行业更为严重。 我看了一下医院的情况之后做了总结。 医疗器械的零整比达到了10倍。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设备科科长李桂增做了如下发言。
据医院维修人员和第三方维修机构人员介绍,更没办法的是,这些医疗器械制造商只能通过给设备终端设置动态密码、不附加维修手册、独占零部件等方法,被动接受厂家的维修故障设备
一位省级食品药品监督局处长向记者表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应参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比较有效的采用。
对此,一家知名外资医疗器械公司的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企业经常按照中国法律法规,按照相关要求向顾客提供医疗器械产品的证明和技术新闻。
医院保养一高,就接二连三地“吐槽”
汉生是湖北省人民医院正处级巡视员,长期从事医疗设备维修和管理工作。 他表示,随着医院为高端设备购买了厂家保修服务,设备科人员基本只能维修技术含量较低的机器。
罗汉生在《每日经济信息》的记者中回忆说:“以前他们的方法不一样。” 2000年以前,制造商向医院交付进口医疗器械时,附有技术证书,证书上还附有电路图纸的服务手册。 此外,制造商将与机器进行比较,提供技术人员培训。 只有本人出国接受过两次制造商提供的工程训练。 但是,这些“福利”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罗汉生所在医院的高端设备维修只能靠制造商。 他在访问湖北其他医院后发现这是领域内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最近举办的某个领域的内部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医院院长们也“吐槽”医疗器械维护费用之高。 据健康新闻报道,一家医院的主管副院长表示,如果不购买保修合同,设备维修每次在1万元以上至2万元以上。 “因为外商不对医院的工程师进行修理训练,所以制造商说要修理哪里、更换哪个零件。 ”
记者表示,根据我国法律,进口医疗器械的产品证书是必须的。 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有确定规定:“进口的医疗器械必须有中文证书、中文标签。 证书、标签必须符合本条例的规定及相关强制标准的要求。 ”
国家药事监察总局也出台过更详细的规定。 根据《医疗器械证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医疗器械证书通常应当包括“产品性能、主要结构、适用范围”、“安装和采用的证明或图示”、“产品维护和保养的做法、特殊储存条件、做法”。 其中包括医疗器械证书的安装复印件,《产品安装证明及技术图、电路图》、《鉴别产品正确安装所需的环境条件及是否正确安装的技术新闻》和《其他特殊安装要求》。
一位省级食品药品监督局处长向记者表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应参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比较有效的采用。 “我们对医疗器械进行了备案、注册管理,对产品证书、标签也进行了相应的管理。 ”该处长强调,厂家在检查设备时必须出具这些文件,不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不交付。
“我们向制造商多次传达了这个问题信息,但他们的说明基于法律,技术证书上有多个属于专利的秘密消息,必须保护。 ’罗汉生说,但他不认同制造商的解释。 据他介绍,航空空企业的飞机一般不是波音和空客等制造商,而是由专业的维修企业负责。 以前,制造商没有给机器的后台系统设定密码时,他也能修理机器。 但是,现在设备有问题只能给制造商打电话的时候,“我们不动,想动也不动”。
零比可达十倍
外资企业严格控制设备售后服务的背后,隐藏着维修服务和零部件的高报价。 据《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调查,中高档医疗设备整机和后期保养维修价格不菲,有时非核心零部件一个要10万元,核心零部件更是高达数百万元。
上海市医疗器械管理质量管理中心此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型医疗器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维修费用与采购费用基本相同,“因小故障,无需大修、维修即可更换”。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人民医院设备科科长李桂增向记者展示了他们与厂家的保修合同。 医院有793万元的128排进口ct机,厂家每年出的保修费用超过180万元,另一台为700多万元的磁共振机,年保修费用为62万元。
“我算过帐。 以每年180万元计算,ct机每天的维护费约为5000元。 ”李桂增说,这意味着这台机器所在的科室每天前30名患者的诊疗费用是养机的。
那么,对医院来说,购买保险和故障维修哪个划算?
在《中国医疗器械》杂志启动的《年度中国医疗器械售后服务调查》中,对环球、飞利浦和西门子三大一线企业品牌的ct机、核磁共振机等设备调查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3家机器的年均故障次数分别为8.7%、7 %。 根据回答的设备科医生调查结果,西门子向设备科人员提供了无附加条件的技术或维修培训,结果均“通常满意”。
广东某三医院技术科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将整机设备全部拆解制成零部件,根据厂家提供给各医院的零部件价格合计,总额比整机的估计高出数倍,有的甚至超过了10倍。
在李桂增所属的医院,有过这样的经历。 他回忆说,当时进口ct设备的管子坏了,厂家给出的报价为70万元,而一次一张普通电路板的维修报价达到19万元。 他阐述了当医院怀疑零部件价格不合理时,制造商提出的理由。 机器受知识产权保护,软件开发费用高。
“修理几次后,我总结了一下,机器每年的修理次数有限,但是计算起来还是直接向制造商购买并全额支付保证金比较好。 我认真计算过。 医疗器械维修的零整比达到了10倍。 ”李桂增表示,医院没有能力为每台设备购买“白金保险”,数台高端设备的年保险费用达到300万~400万元。 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不仅是这个数量。 制造商的战略是让医院觉得零部件维修贵,购买全额保修更划算。
“制造商提高零部件价格后,强迫医院买保修是现实情况。 ”据具有20多年维修经验的老工程师介绍,如果医院对设备有充分的了解,可以购买第三方零部件,但如果不是厂家的原始零部件,一定会出现问题。 即使发生问题,我们也不承担任何责任”的警告经常会让医院停止工作。 即使是技术力量雄厚的设备科长,也不会轻易选择第三方零部件。
广州一家第三方维修企业的工程师许先生表示,以ct设备为例,除球管等易损件外,其他零部件损坏的概率很低。 按照常规的采用,球管曝光次数为20万次,一个售价为50万元~100万元。 三甲医院的ct设备大部分情况下每天都在不间断地运行,球管更换频率很高,购买年保修比一次性更换划算。
对此,长期关注该领域的《中国医疗器械》杂志社社长金东近日在一个领域的论坛上表示,外企之所以关注装机量、市场占有率,是因为利润的首要来源不是销售,而是售后服务。 国产企业品牌关注销售。 因为利润基本上来源于销售,所以大部分售后服务既能赚钱也能赔钱。
他还表示,在过去国产医疗器械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外资企业品牌相抗衡的时候,外资企业品牌将采取高价销售战略,实现优势最大化。 一旦国有企业品牌在技术和质量上受到威胁,外资企业品牌就会开始价格战,把价格降到工业价格的边缘,完全失去国有企业品牌公司利润空之间的快速发展动力。 更为严峻的是,国内很多核心硬件都是从欧美购买的,所以工业价格很高。 外资企业产品降价时,通常只牺牲毛利润10%的销售利润,占毛利润90%的售后服务利润一点也不受影响。 价格战还会使外资企业品牌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然后在更大的售后服务利润空之间。
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不自然
在医疗器械小组中,也有医院想委托第三方修理器械,但对方不一定能接受的特殊现象。 在中国,外资医疗器械公司的维修业务培训只对企业内的员工进行比较,最低利润低的产品的维修权限对代理商开放。
从事医疗器械维修20多年的林工对记者说,尽管他在这个领域已经扎根20年,但至今仍只能维修几乎淘汰的设备,这大大限制了他的业务范围。 以ct设备为例,三甲医院采购的设备参数基本为128排、256排,但绝大多数第三方维修企业只能接管32排、64排的机械维修业务。
大部分三级医院采用最先进的机器,林工的客户群是珠江三角洲二级以下的医疗机构。 “我们没有高端设备的技术图纸,在市场上很难得到这些设备的原始零件。 现在基本上只能接受珠三角县级以下医疗机构的名单。 这些地方的设备一般比一线城市落后,广州的医院维修非常少。 ”
他对记者说,第三方只能“承包”医院自己熟悉的医疗设备,如果产品更新后没有维护手册,他没有信心拿走。 更麻烦的是纯正零件。 在欧美,纯正零件可以自由流通,但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 “制造商独占零部件,设备并不与非纯正零部件一致,所以我们也要找制造商。 价格由他们决定。 ”
徐先生说,不同制造商的ct设备不通用,不能说是不同型号的设备。 如果机器坏了也找不到其他替代品,制造商是工厂唯一标配的所有者。 由于有这么强的地位,制造商也不想放弃销售渠道,零部件只能从制造商那里购买。
“即使第三方能修理部分机器,配件也是个问题。 ”林工说,作为第三者,他们也会用设备想办法。 制造商通常在国内有几个区域中心。 他们向不同的中心询价,选择报价低的零部件,但一般有厂家指导价。 因为这差别不大。 虽然有时会去海外市场找零件,但是采购周期很长。
据悉,中国外资医疗器械公司零部件管理十分严格,即使是维修技术人员更换的破损零部件,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交付企业仓库,以免零部件流失。 另外,中国实施了医疗器械的废弃制,不允许二手交易,在二手市场获得零部件的可能性也几乎消失了。 这样,第三方几乎找不到价格的特征。 记者作为顾客向广州多家医疗器械第三方维修机构咨询,给出的报价基本上是制造商的80%。 许先生解释说,设备维修最不可控的部分是零部件,工程师在检测出问题后,必须向厂家购买零部件,最大的利润留给了厂家。
对医院来说,把修理交给第三方机构也是一种冒险。 广州某三甲医院技术部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大医院一年来花钱购买“白金保险”感到放心的是,“购买该保修后,厂家定期派人进行维护,如果机器发生故障,24小时365天内工程师将
第三方维修机构没有信心将此维修时间进行比较,从而将机票打包。 许先生说:“医院的检查设备可以自己救人。 手头没有的零件,有些必须向制造商订购。 从工厂送回也需要很长时间。 但是,这在制造商的售后服务中很少发生。 ”
外资企业屈从:行为合法合规
外资医疗器械巨头们对中国医院的“声讨”不以为然。
不愿具名的知名外资医疗器械公司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该企业始终遵循中国法律法规,按照相关要求向顾客提供医疗器械产品的证明和技术新闻。
“安装装置时,会随机附上包含系统软件、顾客手册、顾客技术手册等相关证书的复印件。 随着产品性能的提高和计算机的普及,这些副本主要以(几个)计算机光盘的形式交付给顾客。 这些光盘上的复印件涵盖该机器设备的设备参数和安装、调试、操作、采用、维护、保养等相关证书。 其中,技术文档还提供了系统连接框图、系统软件重新安装、部件更换工艺指南等副本。 ”这位相关人士还指出,为了使安装工作顺利进行,一些产品在安装时,有时会将光盘上安装的信息以纸质印刷的形式与光盘一起提供给顾客。 据此,医院往往将光盘保存在医院设备科。
由于医院设备科不能应对机械故障,ct、磁共振装置等医疗产品是比较多、复杂的高科技设备,所以安装设备,厂家提供多种在线和在线应用指导培训,使顾客能够准确、安全地采用设备。 “实际上,这些设备并不是只靠技术图纸和服务手册就能解决故障的,需要专业的工程师进行设备维护。 大部分医院通过制造商完成这许多复杂的业务。 ”
但是,面对上述外资公司的回答,骆汉生直言不讳地表示:“我没有收到过他们说的这些资料。 ”。
在某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工作多年的张先生(化名)对记者说,医疗器械维修费用高是领域的普遍现象,进口和国产没有差别。 由于国内高端医疗设备覆盖范围少,整个领域看起来像外资设备的垄断,“国产产品的维护方法和费用与外资没有太大差别”。
记者了解到,国内厂家设备年保养费用占整机价格的比重可与进口设备媲美,但国产设备价格往往比同规模进口设备便宜三到四成,因此其保修费用也相应减少。
关于进口医疗器械为何有如此高的“零对比度”,通用电气医务人员对记者持模糊态度,表明通用电气采用全球统一的质量和服务标准,在世界任何国家的定价战略都将持续很久。 ge医疗服务的定价基于产品和客户对服务副本选择的要求。
在西门子医疗方面的采访中,在发布消息之前,记者没有收到对方的回复。
标题:“洋医疗器械维修费被指离谱:零整比达10倍”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8465.html